记得早些年,在评论武侠小说时有一个常见的吐槽点,即书中的绝世武功总是来自先代流传,每每今不如古,与时代精神不符云云。当时也未曾细想,只觉得粗看似乎有理,但似乎不宜深究。
然而今天,人们在谈论进步的时候,似乎把它当成了某种众所周知的背景知识,仿佛“古不如今”不可动摇,可以作为公理引用,并且能够放之万物而皆准。
比如这样:
这也是我一直反对“正宗”这个词的原因:说某种食物水平“正宗”(Original)的隐藏意思在于,它被发明之后的呈现水平一直是在下降的——然而这并不符合经济学逻辑。大家都会用钞票投票,食品的制作水平应该是上升才对。 ——为什么北京小吃这么难吃
或者这样:
虽然有口味的时代变化,但70年前的食材加工水平,和现在完全没法比。中餐的普遍加工水平的提高,其实是在最近这二三十年。想想道理也简单,吃得饱才能追求吃得好,一个普遍吃饱都困难的年代,能有什么特别好吃的? ——王志安的微博
我并不知道这种进步论的根基在哪里,至少我自己对人类并没有这么强的信心。
不过,在这里讨论人类是不是一直在进步似乎有点太远也太大,今天的主题就只有食物。单就食物是否好吃而言,是不是在进步还真的很难说。或者说,进步这个词对于味道而言毫无意义。
因为好吃不好吃是完全个人化的东西,没什么标准可讲。
记得小时候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家酒店有两个老主顾,两人都喜欢同一种汤,但二位一个喜咸一个喜淡,平时制作时就根据喜好进行调整。碰巧,两人互相认识了,谈及汤的味道,吵得不可开交,决定同席品尝一番。老板于是想了个办法,把汤做成清淡的,但在喜咸主顾的餐具上下了功夫,把碗和勺子都事先在盐水中泡了三天三夜,最后让两人都满意而归。
那么,这锅同时有两种口味的汤哪一种比较好吃?
餐馆的所谓“正宗”,基本也是同样的问题。A城人普遍爱吃的味道,直接拿到远方的B城推广必然不易被接受。那么厨师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符合B城的口味。在A城人看来是变难吃了,不“正宗”了,在B城人看来是变好吃了,其间没有进步退步之说,更没有高下之别。
当然,这样举例并不准确。因为人没有必须爱好本地食品的义务。我们应当再进一步,把A城和B城简化成A和B两个人,而上面的结论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任何一种食物,A没有资格评价它对于B来说是好吃还是难吃,反之亦然。
安全、营养、卫生,对于食物而言,上述这些有明确标准的属性都可以进步或退步。但食物的味道却没有任何标准,只能说它适合谁、不适合谁。然而奇怪的是,人们谈论得最多的却还是味道,仿佛自己的味蕾可以长在别人嘴里,或者自己的大脑可以住进别人的颅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