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傲娇说起——当小众撞上大众

傲娇这个词,现在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然而不幸的是,这个词语具备如同网络流行语一样的外在形象,但却没有同样易于理解的内在含义。因此就出现了一批望文生义的作者,进而产生了许多尴尬的文字。新闻,特别是互联网新闻行业无疑是其中的重灾区。

输入傲娇,点新闻搜索,出来的文章多半如此:

不再傲娇,渣打银行首次接入微信支付:说微信此前和渣打不合作,傲娇用在这里意味不明。

如果有一个“傲娇”的老板,怎样得知TA是否认可你:说的是老板虽然欣赏你却不表现出来,用傲娇来形容虽然不是特别恰当,但还算贴合。

小牛U1 Pro视频评测:都市买菜车也有傲娇的一面:通篇只有标题出现傲娇,可能是想说虽然是买菜车配置也还不错,和傲娇不知道有什么关系。

同业业务七年来首次收缩,“傲娇”银行转型在即:意指传统银行要低下头携手互联网,保住人气和地位。一个非常明显的把傲娇和骄傲认定为同义词的例子。

正确解释的话,维基百科的释义基本还算贴切:

傲娇(日语:ツンデレ,亦常翻译为口是心非、外冷内热、蹭得累、恶娇、娇蛮或嗔羞)是指“平常说话带刺、态度强硬高傲,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害臊地黏腻在身边”的人物性格。

当然,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上面这些对傲娇的使用属于传播中的发展变化,还是单纯的误解,相信读者也不难判断。

类似的例子可以一直举下去,但想要说明问题这些应该够了。语言当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词语会出现各种衍生含义,但这样非常明显的误用还是很让人反感。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意外,我们也能见到类似的情况,譬如如今成为热门营销概念的“二次元”,在几年之前,还是中国阿宅自我标榜的用语,如今这部分人则是对它避之唯恐不及:

那么从傲娇被滥用,以及二次元从一种自我标榜变成low的象征,其中发生了什么呢?

它们流行起来了,虽然不能说已经变成大众文化,但已经走到了小众和大众的边缘。

对于前者而言,由于一个概念的传播要比它的内涵的传播容易得多,所以在这种广泛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理解必然会发生扭曲和误解。

而对于后者而言,以某种小众文化形成的群体,当它急速扩张时,新人大量涌入,在数量上形成绝对优势,他们的观点想法、行为习惯都和“旧人”有很大区别,后者难免觉得自己之前所在的圈子有“变质”的感觉。这种时候,鄙视新人其实是一种思维惯性。

混迹互联网时间较长的网友应该很容易联想到,在天涯、豆瓣、校内乃至知乎,都曾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小众社区→高质量UGC内容→吸引更多用户→出名→大量新人涌入→UGC内容质量显著下降→老用户痛批XX不复往日→老用户有所流失→网站内容质量和用户数量都趋于一个不高不低的稳定水平

把上面的流程简化一下,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必然性。用户平均水平高,内容质量才高,高质量才能吸引大量新用户,而新用户人数庞大,必然拉低用户平均水平,之后再拉低内容水平。

我想,这也是很多小众文化趋于流行时的共性。和社区不一样,这里并没有绝对的谁好谁坏,例如如今充满商机的二次元,对商人而言无疑是良机,但对“旧人”而言,产生“变味儿了”的感觉应该是一种必然。

商人用惯性思维经营这门生意时,会产生非常多的尴尬,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爱二次元》这档节目,请一些完全无关的明星,强行制造节目效果,可以说是黑料不断。比如我爱二次元为了节目效果逼迫现场观众更衣,换上淘宝上山寨的二次元服饰

有的人只想安安静静的看看动画和漫画,打打Galgame,有的人喜欢钻研分镜、剧本、人设、演出、音乐,也有人喜欢逛逛漫展,拍拍Cosplay。小圈子里当然从来也不宁静,鄙视和战争一直存在,但当这些龃龉被人群放大,来到聚光灯下,就显得格外丑陋。

再往后,当它在丑闻中逐渐磨平棱角,变得圆润方正,也变得平平无奇。到了那时,它就成了真正的大众文化。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