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之外的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不去特意了解的话,我们对郦道元的印象大多限于以上这篇课文,或多或少会背诵一些名句。印象比较深的,还会记得他是一位著名地理学家,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水经注》。

但如果翻开记录北魏历史的《魏书》,却会发现作者魏收把郦道元和于洛侯、胡泥、李洪之等8人合并,放在酷吏列传中,并在文末点评说:

士之立名,其途不一,或以循良进,或以严酷显。故宽猛相资,德刑互设,然不严而化,君子所先。于洛侯等为恶不同,同归于酷。肆其毒螫,多行残忍。贱人肌肤,同诸木石;轻人性命,甚于刍狗。长恶不悛,鲜有不及。故或身婴罪戮,或忧恚值陨,异途皆毙,各其宜焉。凡百君子,以为有天道矣。

意思就是说于洛侯等人以严酷著称,草菅人命,肆意杀戮,残忍无道,所以每个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

名垂千古的学者,和滥作威福的酷吏,这两者似乎八竿子打不着。我们不妨先综合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和《北史》来看看,他为官的表现究竟如何。

郦道元的出身不算低,其父郦范,曾为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司马,因谋划屡建功劳,被任命为青州刺史,晋爵永宁侯。郦道元以父荫入仕,袭封永宁伯。北魏迁都洛阳后,历任尚书郎、太傅掾等文职。此时的他就有“执法清刻”(清严苛刻)之名,也因此被御史中尉李彪看中,引为书侍御史,负责监察、弹劾一类的工作。这次举荐发生在公元494年。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郦道元开始了他几起几落的官场生涯。

任书侍御史4年后,李彪被尚书仆射李冲弹劾下台,作为属官的郦道元也跟着被罢免。又过了3年,来到北魏宣武帝时代。公元501年,郦道元被下放到冀州镇东府充当长史,相当于秘书长。在这里的三年间,郦道元为政严酷,史载“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

此后,郦道元又被任命为鲁阳郡代理太守,在这里,他上表朝廷建立学校,推崇教育,教化乡民。朝廷下诏说:“鲁阳原本是南部边境的地区,没有设立过学校。现在可以在那里设立学校,使鲁阳像西汉文翁办学那样成为有文化教养的地区。”郦道元在鲁阳郡的时候,山贼佩服他的威名,不敢违法。

512年至515年,郦道元升任东荆州刺史。他在这里继续保持着严苛威猛的行政作风。结果这次引发当地百姓到宣武帝面前告状,“蛮民诣阙讼其刻峻,坐免官。”

第二次罢官时间很长,将近十年。一直到524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郦道元才被起复为河南尹,负责治理京城洛阳。

在河南尹任上,郦道元接到一项重要的任务。

原来,北魏原本位居“国之肺腑”地位的北方六镇,自孝文帝汉化政策实施,特别是迁都到洛阳后,地位迅速下降。当地的职业军人失去了种种特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迁到洛阳者往往荣华富贵。另一方面,六镇原本是农牧结合的经济形式,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地位下降、国家扶持减少后往往民不聊生。孝明帝时期,这里连年饥荒,社会十分不稳定。

524年,孝明帝决定采取怀柔政策,“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他派郦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与大都督李崇一起办理各项事宜。结果事情还没开始办,各镇全部叛变,因此不了了之。

上一个任务没办成,下一个任务接踵而至。525年,徐州刺史元法僧趁乱在彭城反叛,郦道元受命征伐,“多有斩获”,后升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

北魏时期的御史中尉等同于此前的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长官,负责监察百官。此外,北魏的御史台还兼有讨伐叛逆的职能,郦道元以讨伐叛逆有功升任,算是名正言顺。而此后郦道元的结局,也正和他御史中尉的职务有关。

在御史中尉任上时,郦道元常因严猛的作风和人发生冲突,包括多名北魏宗室成员。例如司州牧、汝南王元悦宠爱男宠丘念,甚至听他的意见选任州官。郦道元将得知后将丘念抓捕。元悦找灵太后求情,郦道元抢在太后下令前杀死了丘念。

527年,雍州刺史萧宝夤有谋反之势,朝廷计划派人安抚。另一位与郦道元不合的宗室城阳王元徽立刻建议任命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前往安抚。

事实证明,派郦道元去平叛或许可以,安抚叛乱的萌芽却往往适得其反。刚到雍州,萧宝夤就派人把郦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被围之后,缺少水源,郦道元及随员“穿井十馀丈不得水”,最终丧失抵抗能力被杀,随行的弟弟和两个儿子也都在此丧生。当年10月,萧宝夤在长安叛变。

第二年,魏军收服长安,郦道元归葬洛阳,被追封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参考资料

《魏书·列传酷吏第七十七》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