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这样一个工作场景:

一张异常宽大、平整的长方形桌子,堆满了工作所需的各类材料。一个人伏案劳作良久,终于完工。他将成品拿起放到别处,然后按下按钮,桌子从中开裂,桌板向中间倾斜,杂物全部掉到台面下方的巨大箱体中。

大体上来说,这就是我使用Evernote的方法。

忘了多久以前了,当我的Evernote笔记总数达到2000条的时候,我曾计划着以笔记为主题写一篇小说来纪念。当然,这个计划和我的许多写作计划一样夭折了,直到今天不经意地看了一眼,笔记总数已经达到了3029。

我的笔记从2000到3000这段日子,Evernote过得并不好。本身更新缓慢,各类竞争对手层出不穷,就连号称要做一辈子笔记的创始人也辞去了CEO职务。2015年,它完全可以竞选最失意公司。

Evernote对这一切的回应,是在2016年初,推出使它陷入了极大争议的收费政策,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原本随意同步的免费账户,改为仅限两台设备上同步。

同步是一个笔记软件最基本的功能。在当时,我登陆着Evernote的设备有五台:办公室的两台笔记本、家里的台式机、手机、平板,就算去掉不常使用的设备,也要留下笔记本、手机、台式机至少三台。可以说这个政策是逼着我交钱了。

那个时候,花了很多力气去寻找代替品,试用过的包括OneNote、为知、有道以及一些名字都记不住的小牌子。

OneNote编辑功能当然强无敌,不过名言说:“世界上唯一比OneNote同步还烂的,就是OneNote的移动端。”除此之外,搜索难用、排序不便也成为我最终抛弃它的理由。至于为知和有道,它们的导出不便让我觉得,如果把这些当做主力,总有到时无法转移的风险。

就这样断断续续测试了一个多月,其结果是,回到了Evernote,然后交了钱。

Evernote的功能似乎很多。

官方宣称是“第二大脑”,有人拿他来做GTD,有人来做知识库,有人拿来协作……

至于我,和第一段一样,应该是拿他当作工作台和垃圾箱的结合体。如果说垃圾箱这个比喻不够恰当的话,就叫他百宝箱好了。与实物相比,这个箱子最大的优点,可能是它不仅可以把杂物一股脑儿扔进去,还能轻松地拿出来。

这种使用方式实际上决定了对软件的需求。精致的排版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那反而会分散精力,加大时间成本,像Markdown这种程度的刚好,而Evernote可以说近于没有的排版功能,在写作方面已经到了让人感到不便的程度。因此,最近的写作都是用Evernote存储+Typora写作来实现。

相比之下,OneNote和新试用的Notion有点太过复杂。我当然可以用Notion做出漂亮的读书笔记,但是拿花费的时间和我想达到的目一比较,就觉得缺乏效率,毕竟我没有把它分享出去的想法, 只想给自己留一份随时可以查阅的记录而已。

因此,虽然点开每一篇Evernote的笔记,我都觉得杂乱不堪。可是这种杂乱却有着熟悉的安心感。有些人可能有相同的体会,自己的桌面上虽然东西看上去多而乱,可是要用的时候,总是能够顺手拿到。如果有人好心帮你收拾一番,虽然看上去整洁一新,但干起活来总是磕磕绊绊,时间都花在找东西上。直到最终回到原来的状态,你才能安心。

现在,Evernote的前景并不被人看好。我也不能说是多么忠诚的用户,一直在寻找着更好的替代品。一个工具属性的东西,用户忠诚度本来就不是什么可靠的东西,哪怕带给过用户多少好处,只要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会被无情地抛弃。

只是从2011年一路用过来,虽然说是自己的使用习惯决定了对软件的要求,可是不能不承认,这个习惯也有不少是被Evernote培养出来的。目前而言,如果Evernote停止服务,那么我势必要度过一段相当痛苦的适应期。

这些年来,互联网服务经常给人一种无法安心用下去的感觉。小公司当然无力兑现什么永久的承诺,关掉的网盘要多少有多少。稍大一点的著名服务也逃不开命运,像是红极一时的Delicious,死的时候都没有听见太多怀念的声音。大公司同样无法信赖,看看Google Reader的关闭让多少人对Google由粉转黑就知道了。总的来看,追求安定感似乎和所谓的互联网精神背道而驰。互联网自身,正在以一种难以跟上的速度自我淘汰。人们甚至不敢说,自己现在倍加依赖的东西,一年后是不是还存在。

但我其实很想一直抱着我的箱子。这样,到垂垂老矣的时候,我可以对后辈用实物演示,而不是只能干巴巴地描述:

我有那么一个箱子,什么都能往里塞,随时都能往出拿。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