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把一些还算有价值的工作文章也放进来。这是第一篇。
采访之后,对那个年代的人的单纯非常感概。当然,有些材料因为各种原因并没能用进去,也并不适宜公开,就作为秘密保存下去好了。
病床上,一位老人已是弥留之际。他的老伴在一旁照看着,见他睁着双眼,嘴也一直张着,微微颤动。
“还有什么事?我去替你做。”老伴问道。但此时,老人已说不出一句话。老伴抹去眼泪,想起前一阵子老人口中常常念叨的那段话,于是问道:“是不是要交那笔特殊党费?”话音刚落,老人闭上了双眼和嘴巴,轻轻点了点头。
当天,老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不久之后,他念念不忘的特殊党费,被送到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这位老人名叫盛永宽,是一位有62 年党龄的老党员。而上面这一幕,就发生在今年2月。
盛永宽的老伴在回忆起丈夫最后的岁月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如果哪天我不在了,你就帮我交党费”这句话。
1931年,盛永宽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他七岁丧父,全靠母亲抚养长大。1949 年,盛永宽考上了复旦大学数学系,依靠国家助学金读书,吃住费用全免。党的这份恩情,他记了一辈子。而为党、为国家多做些贡献,也成了他最大的追求。
这样的机会很快就出现了。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盛永宽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由于盛永宽是家中独子,组织并没有通过他的参军请求。得知这个消息,盛永宽再次向团组织表决心,坚决要求参加。这一次,他和志愿参军的同学们一起坐上了北上的列车。
北上之后,盛永宽并没有如愿到达战场,反而与气象结缘。原来,在当时那个人才奇缺的背景下,大学生是非常宝贵的。因此,由复旦大学北上参军的学生,大多被留在了北京。而最初被分配到空军的盛永宽,由于数学基础好,又被交换到了气象部门。此后60多年,气象工作成了他毕生的事业。
老伴回忆,在气象部门工作这么多年,除了吃饭睡觉在家里,盛永宽基本都在办公室和机房。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的气象资料还很原始,与国际水平相比,十分落后,跟不上国家建设的需要。对此,盛永宽十分焦急,他将气象资料信息化的想法上报给时任局领导。历经一番波折得到批准后,盛永宽购买了一台国产的320计算机,准备设备、拟定方案、学习Fortran语言。工作最繁忙时,盛永宽常在机房打地铺睡觉。当系统建起来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到全国各个省份推广。
退休后,他的工作仍然没有停止。他将自己的余生,全部投入到了对降水气候预测的研究上。他认为降水直接关系到多种灾害,如能准确预测,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
认准了这一点,盛永宽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花费2万多元购买了一台计算机(工作站) 用于研究。而由于此前掌握的编程语言已经过时,他就自学C ++语言,有时也去清华大学听课。当时,一个学生问他:“您这把年纪了还学这个啊?”盛永宽回答:“活到老学到老。”
由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研究上,盛永宽在生活中还闹了不少笑话。老伴回忆,有一次,他出去买菜,过了一会儿,人回来了,却两手空空。原来,他在路上一心想着怎么编程序,钱和袋子半路都不见了。旁人或许不理解盛永宽,但老伴对他的想法却心知肚明:“他自己常说,‘觉得我这一生,对不起组织、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国家给我的这么好的待遇。’他退休以后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气候降水预测的问题解决了,如果能做到,就心满意足了,对党有所交代了。”
此后,由于身体状况逐渐恶化,盛永宽将自己前期的研究成果整理到了自建的“气候博客”上。他的最后一篇博客发表于2011年9月19日,标题叫做《期待气象云计算》,畅想了云计算如何在气象领域发光发热。而如今,这个畅想已经走在了实现的路上。